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较晚,虽然从国家环保部门的一步步升级可以看到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但环保部门却一直是政府所有部门中的弱势部门。
《哥本哈根协议》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可预测的、充足的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特别是,多边基金运行效率低下,资金、技术限制乃至政治附加条件多,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而且,清洁发展机制的融资方式程序复杂,交易成本和风险较高,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参与碳融资面临技术和资金的双重障碍。
另外,以自愿减排为主的自愿减排市场的交易量、交易额在过去几年里也呈现稳固提升势头,为社会多方参与者提供了碳排放交易渠道。截至2011年10月17日,在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的项目共3534个,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以及非洲地区。目前全球气候融资呈现主体多元化、渠道多样化、服务方向丰富化等良好趋势,但由于气候问题以及现有融资机制的复杂性,气候融资还存在资金供给不足、公共资金贡献不够、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难以保障等问题。联合国近期发布报告称,2010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增至创纪录的2430亿美元,但许多国家在增加气候融资方面仍遇到瓶颈。全球气候融资的主体主要有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
基金是双边和多边气候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京都议定书》创造性地制定了3个灵活的减排机制,即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约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江苏、汕尾、深圳、香港不能幸免,中西部地区的内陆城市如兰州、西安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受空气中超细污染颗粒困扰,灰霾天气逐年增多。
然而,这种粗的颗粒并不是对人体危害最大的,粒径小于2.5微米(即PM2.5)的可入肺颗粒,才对人体有致命危害。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粒径小于0.1微米的颗粒,称为超细微粒或纳米颗粒物。目前在美国等地,已经建立起了关于细颗粒物的日常监测和公众通报制度。肺部硬化、肺癌杀手:它们中有50%会沉积在肺中造成肺部硬化,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人为,煤炭、石油及其他矿物燃烧产生的工业废气,以及机动车产生的尾气排放,包括散播到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二次污染物。自然来源包括火山喷发的烟尘、被风吹起的土壤颗粒以及流星燃烧所产生的细小微粒和宇宙尘埃等。
但经过近几十年的掠夺式发展之后,中国的生态系统已经相当脆弱。你如果经历过严重的灰霾天,走在街上,不久你就可以通过咳嗽、吐痰,将空气中一些粗灰尘颗粒吐出来(直径大于5微米的),但对局部粘膜产生刺激作用,可能引起慢性鼻炎、咽喉炎。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在中国,这个杀手越来越厉害,似乎已不可根治杀手越来越肆虐尽管没有关于PM2.5的具体统计数据,但各种信息却充分表明,大陆地区无论东西南北,此杀手已经日益肆虐:超细颗粒,南京十年里增加了五倍。
而要对付这个致命杀手,却有致命症结:杀手难辨:Pope教授谈道:哪些类型的粒子对人体最为有害,关于这个问题人们仍在争论不休,我们暂时还不明了,最具危害性的,到底是硫酸盐,硝酸盐,还是细微粉尘颗粒。广州灰霾天气日益增多,已经极度不适合人类居住。据美国心脏协会估计,仅在美国,被PM2.5颗粒污染的空气就导致每年约60,000人死亡。PM2.5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
除了缺乏政府引导和扶持,相对复杂的监测要求,也让许多地区裹足不前。在这些可入肺的粒子中,包含着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多环芳烃等化合物,就是一种致癌物质,是造就肺癌的头号杀手。
治理现状一:PM2.5空气污染监测一片空白PM2.5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达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有时候,学者也将PM2.5等同于气溶胶,所谓的气溶胶、细颗粒物,其实就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简称PM2.5。
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和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要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着力在优化结构、完善功能、提高质量、发挥效益上下工夫,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新突破。一要把握大局全盘考虑,做到三个结合。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要与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与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提高四个能力、建设四个一流结合起来,与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结合起来。会议强调,要凝聚全部门共识和力量,集中精力抓好气象现代化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郑国光强调,要通过先行先试、攻坚破冰,把气象现代化引向深入。
只有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遵循事业发展规律,重视并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科技创新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新的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和作用才能不断得到新的巩固,气象事业发展才能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坚持不懈地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
要尽快研究制订试点建设方案,并积极发动部门力量和社会资源加以实施。通过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将各种社会力量优化到气象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上来,推进气象现代化目标顺利实现。
通过深入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不断优化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环境。郑国光要求,要把握大局、改革创新、统筹推进,确保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三要广泛发动形成合力,做到三个优化。中国气象局党组决定在江苏、上海、北京、广东四个省(市)气象局进行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试点,鼓励试点单位大胆尝试、大胆革新、大胆实践,为全国气象部门开辟出一条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改革创新之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二要大胆革新科学实践,做到两个突破。当前,各地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硬条件、软环境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坚持不搞齐步走一刀切,要充分体现气象特色、地域特点。
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贯彻六个更加注重、十二个促进的方针,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为核心任务,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10月27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主持召开党组会议,听取江苏省气象局党组关于江苏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思路及试点工作计划,专题研究加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决定在江苏、上海、北京、广东四省(市)气象局进行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
要通过试点单位的探索和总结,试点成果的带动和辐射,以及对试点工作的检验和完善,推进全部门的气象现代化建设。中国气象局党组将进一步加强对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的领导,各内设机构、各直属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支持措施,认真研究解决试点单位提出的突出问题,加快研究制订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
通过统筹协调,不断优化各种资源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环节的配置。郑国光强调,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既需要试点单位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努力探索、敢于超越,也需要各级气象部门共同关心、全力支持、密切配合,更需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
郑国光强调,新时期新条件下的气象现代化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任务更艰巨,是涵盖气象业务、服务、科技、人才、管理乃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现代化,是着眼于提高四个能力、建设四个一流,构建涵盖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的现代化,是统筹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涵盖先进的气象业务服务、新型的气象事业结构、完善的体制机制的现代化,是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化。当前,要重点抓好试点单位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通过正确引导、政策支持、体制创新、优先发展,确保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是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到2020年气象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必须牢牢把握的发展方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气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的战略中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在推动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服务社会化和观测自动化、预报精准化、流程科学化上下工夫,努力实现体制机制法制新突破。
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党组成员、副局长沈晓农、矫梅燕,中央纪委驻局纪检组组长、局党组成员刘实,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新文出席会议,副局长宇如聪列席会议。郑国光指出,加紧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郑国光要求,要把握大局、改革创新、统筹推进,确保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只有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遵循事业发展规律,重视并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科技创新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新的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和作用才能不断得到新的巩固,气象事业发展才能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郑国光强调,要通过先行先试、攻坚破冰,把气象现代化引向深入。会议强调,要凝聚全部门共识和力量,集中精力抓好气象现代化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任务。